【醍醐堂记】金支

在冀北上学的朋友李沫专业是戏剧,却在古筝上颇有造诣。李沫对我说,七岁的时候,母亲带她去省属音乐学院参加古筝等级考试。考场门外车水马龙,路中央跌坐着一位老人,脸上有蹭破的伤痕,来往的人虽多,但并没有人上前搀扶。李沫和母亲经过的时候,母亲让她上前把老人扶起来,并教育她说,如果谁都不去帮助这个老人,那么当自己的父母年老以后在大街上跌倒后,就再也没人搀扶他们了。李沫吃力地把老人扶到路边后,老人让她把背后的琴箱打开。李沫的古筝是市面上最便宜的货色,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支毛笔在古筝上挥毫一抹,转身就走,步伐竟比年轻人还要矫健。

那次考试之后,李沫的琴技突飞猛进,那支古筝的音色也变得十分淳厚,即使国宝级的古筝也不能掠美。我见过李沫的古筝,一道淡金色的墨迹在古筝尾部画了一个奇怪的符号。我翻阅了很多书也不能知晓这个符号的含义,但我却知道这道墨迹名叫金支,古时专指乐器上的装饰,只有最好的乐器,才会尊以金支的礼遇。《汉书?礼乐志》有“金支秀华”的说法,杜甫也有“湘妃汉女出歌舞,金支翠旗光有无”的诗句流传。那个老人的金支之笔不知有何缘由,但显然他报答的不光是李沫的一搀之恩,而是尊老爱幼的传统操守,抑或还有李母教育女儿的德行。
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